亚洲精品另类在线观看,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,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,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免费

        <dfn id="cs4x8"></dfn><dfn id="cs4x8"></dfn>
        <span id="cs4x8"><acronym id="cs4x8"><th id="cs4x8"></th></acronym></span>

          <sup id="cs4x8"></sup>
            <dfn id="cs4x8"></dfn>

            中國西藏網 > 教育

            特崗教師的奉獻與堅守

            趙婀娜 吳月 發(fā)布時間:2020-09-27 11:00:00來源: 人民日報

              圖①:邵本娟與學生們在一起。圖②:倪山清在指導學生。圖③: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肖莊子完全小學,特崗教師翟小飛給孩子們上體育課。新華社記者 王民攝 數據來源:教育部

              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(簡稱“特崗計劃”)始于2006年,每年公開招考選聘數萬名高校畢業(yè)生到中西部貧困縣農村學校任教。

              15年來,“特崗計劃”共為中西部地區(qū)22個省份1000多個縣的3萬多所鄉(xiāng)村學校和教學點補充95萬名中小學教師。通過“特崗計劃”直接或間接補充的教師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最多、學歷最高、待遇保障最為齊全的新一代鄉(xiāng)村教師。

              近百萬特崗教師同廣大鄉(xiāng)村教師一起,在脫貧攻堅主戰(zhàn)場上,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,點亮萬千鄉(xiāng)村孩子的人生夢想。他們堅守在最邊遠、最貧困、最艱苦的地區(qū),為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。

              本期周刊,我們選取幾位特崗教師的故事,在他們的講述中,能看到鄉(xiāng)村教育的變化,能看到一大批有志青年到鄉(xiāng)村、到邊遠地區(qū)為國家教育事業(yè)建功立業(yè)的奉獻與激情。

              ——編者

              “感覺有做不完的事,唱不完的歌”

              講述人: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希望小學 王楊穎

              我的爺爺是老師,伯伯是老師,爸爸也是老師。當老師,一直都是我的夢想。2018年,我參加“特崗計劃”,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希望小學任教。

              來到學校,我很驚喜:教室里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,操場有塑膠跑道,還有正在建的游泳池。一切仿佛都在和我說,老師,就等你來了!

              學校有440名學生,在我來之前只有一名音樂教師。我想為鄉(xiāng)村孩子組建一支合唱隊。我發(fā)現,孩子們學歌時熱情滿滿,課堂氛圍好到不行,但到了展示時,小嘴好像貼了封條,鼓勵了半天愣是沒聲響。我調整教學方式,從單人改為小組表演,還設計模仿動物叫聲的發(fā)聲訓練,同學們十分喜歡。

              傍晚,我和孩子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,哼著《斑鳩歌》,與夕陽為伴,與飛鳥共舞。這是我給孩子們選的歌,我希望孩子們都像快樂的小斑鳩。

              記得去縣城比賽那天,同學們緊張又興奮。我看著他們一個個精神高度集中、眉目間透著認真的表情,不禁也樂了。后來,縣里舉辦鼓號隊活動,孩子們又急匆匆跑來報名,“王老師!我們一定能把號子吹亮,把鼓敲響!”看著他們快樂的笑臉,我覺得小小金子已經開始閃閃發(fā)光。

              在瓊中生活了兩年,我很喜歡這里。和孩子們在一起,感覺有做不完的事,唱不完的歌。學校旁有一條清澈的小河,每天嘩啦啦地流著。我想,孩子們就像一條條小河。而我愿意守在岸邊,望著他們奔向遠方。

              “懷揣自信和夢想,走向美好的明天”

              講述人: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(xiāng)臘早小學 邵本娟

              2017年,我加入“特崗計劃”,現在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(xiāng)普拉底中心學校下面的教學點臘早村臘早小學任教。

              剛來學校的那個周末,我去家訪。學生小春帶我進山,從早上7點走到下午1點才到家,足足走了6個小時。停下來一看,白云就在身邊,似乎一伸手就碰得到。

              小春的奶奶看到我們很高興。她說,小春父母外出打工了,她很想到學??磳O子,但路太遠,希望老師多照顧孩子。奶奶說著傈僳語,小春給我翻譯。我一個勁地說,奶奶您放心,我一定會對學生好的!

              那天,我邀請小春和奶奶走到屋外,給他們拍合影。老人家特地打開箱子,換上一件帶花的衣服??吹胶嫌埃棠塘鳒I了,說老師有心,自己以前從來沒有和孫兒拍過照片。

              下山時,看到大山里的風景很美,我在心里說,自己要為山里孩子做的事情還很多。

              后來,我經常去家訪。山高路險,山體滑坡塌方時有發(fā)生。一次次跋山涉水中,我把全班25個孩子的家全部訪遍。

              家訪時,我發(fā)現小花用木炭在墻上畫畫,沒有水彩筆,木炭也能勾勒出最美的線條。在小普家,我發(fā)現他把竹筐掛在小樹上當球籃,他長大后想成為運動員。那一刻,我知道,大山里的孩子,都有很美的夢想,都希望有多彩的童年。

              我有一個樸素的愿望:希望孩子們從大山出發(fā),懷揣自信和夢想,走向美好的明天。

              “為更多鄉(xiāng)村孩子鋪路搭橋”

              講述人: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五龍小學 倪山清

              我在農村長大,小時候家里窮,常和父母上山挖草藥,一走就是5個小時的山路。遇到大雨,路被沖垮,還要臨時鋪路搭橋。在我的記憶里,經常要走好長好長的木橋,下面是湍急的河水。小時候的我無數次地想,如果路能夠開闊一些、牢固一些,該有多好!

              2014年,我大學畢業(yè),聽說有“特崗計劃”,毫不猶豫地報了名。我希望為更多鄉(xiāng)村孩子鋪路搭橋——人生的路、成長的橋。

              我擔任班主任,班上29個孩子,有20個是留守兒童,還有幾個孩子是單親家庭。我對自己說,要把每個孩子放在心中,關心每一個孩子。

              10歲的小俊總愛哭,性格內向,總是一個人蹲在地上玩。家訪中,我得知小俊父母離異,他一直跟著60多歲的奶奶生活。

              我想,心病還要良藥醫(yī)。師者仁心,要對癥下藥。我有意識地找機會陪他數螞蟻,見他對昆蟲感興趣,我還跟他講我在山里挖草藥的故事。我們一起散步,一塊踢球,他的奶奶生日時,我們給奶奶做了一碗面條。那天,小俊終于敞開心扉,愿意和我交流了。

              前不久,因為參加特崗教師報告會,我第一次走出四川。飛機飛翔在祖國的藍天,我聽著飛機轟鳴,看著窗外風景,心想,我要帶更多孩子走出大山,讓他們的夢想起航。

              “有了舞臺,學生們就能閃閃發(fā)光”

              講述人:湖北省恩施市新塘鄉(xiāng)雙河初級中學 吳艷鋒

              2007年,從三峽大學畢業(yè)后,我來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龍鳳鎮(zhèn)龍馬村龍馬初級中學任教。

              剛上講臺,我很緊張,沒想到,學生也很緊張。山里娃不自信,不敢回答老師的提問,無論怎么啟發(fā),只是滿臉通紅,一聲不吭。那一刻,我下定決心,不僅要教他們知識,還要幫助孩子們變得自信、開朗。

              我和其他老師就地取材,舉辦釣魚大賽,組織師生馬拉松比賽,開展寢室美化大賽,力爭讓每個孩子都登上舞臺。

              這些年,一批批鄉(xiāng)村孩子從這里出發(fā),進入清華、浙大等高校,走向更廣闊的舞臺,實現了自己的夢想。

              疫情防控期間,昔日學生們的表現讓我倍感欣慰。學生黎萍在武漢工作,她把同學們募集的蔬菜送到武漢市民手上。讀書時的她,性格靦腆內向,在我的鼓勵下,她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張又一張獎狀,鋪滿家里的整面墻,后來順利考入華中師范大學。

              學生唐杉如今是一名教師,疫情防控期間,她的網課特別受歡迎。然而,初中時,她還是一個羞怯的孩子。我鼓勵她參加手抄報比賽,她拿了一等獎,也有了自己的舞臺。前年,大學畢業(yè)的她也選擇了回到鄉(xiāng)村。

              今年7月,我調任到新塘鄉(xiāng)雙河初級中學,擔任校長?;叵脒@些年走過的路,我感到非常充實。鄉(xiāng)村給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,而我也努力給學生們提供舞臺。我相信,有了舞臺,學生們就能閃閃發(fā)光。

              “這兒是你們的家,也是老師的家”

              講述人:河南省濮陽縣徐鎮(zhèn)鎮(zhèn)昆吾社區(qū)小學 楊承

              2009年,我來到河南省濮陽縣徐鎮(zhèn)鎮(zhèn)六市小學,成為河南省首批特崗教師。

              當時,老校長騎摩托車把我接進村子。六市小學只有4名老師,在我來之前,最年輕的老師已經53歲了。

              那天剛下了雨,教室里滿是水,濕漉漉的,光線也不足??墒牵斘铱吹胶⒆觽兠髁恋难劬?,內心涌起一股力量。一間電教室就是我的家,白天拉開桌子是辦公室,晚上拼起來做床板。條件確實艱苦,可我感覺到,這里需要我,孩子們需要我,離不開我。

              記得有一年,我去縣城開會。傍晚坐唯一的一班中巴車回學校,天黑了,順著燈光一看,幾個孩子還打著傘站在那里等我。孩子們哭著說:“老師,我們還以為你不回來了?!蔽艺f,這兒是你們的家,也是老師的家!

              還有一年,校長通知要把我調到另一所學校。學生小寧的爺爺開口就說:“楊老師,您要是嫌我們這里條件差,我們每家拿一些磚,給您蓋一間新屋子!”看著學生和家長們熱切的目光,我下定決心,留下,不走了!

              隨著黃河灘區(qū)移民搬遷,2011年,我?guī)е?2個孩子,一個都不少地來到前范寨小學。2015年,我們又來到安置區(qū)昆吾社區(qū)小學,孩子們的學業(yè)順利銜接。這些年,學生從40多名發(fā)展到1500多名,一批批特崗教師也為學校注入新鮮血液。這里,有教育的進步,有明天的希望。

              在母親河之濱,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融入黃河,做黃河里的一朵浪花。

            (責編: 常薇薇)

            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